按:本系列文章的作者是本博客管理员(不是张五常教授)!
对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批判(之二)
乘数理论的问题
前面通过详细的分析,指出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把储蓄与投资看成是两回事、认为储蓄增加会减少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然而凯恩斯这套理论的错误并不止于此。基于前述的错误分析,他认为政府要对付经济衰退,就要想办法增加总需求,刺激消费,鼓励投资。他还想出一个“乘数理论”来说明,政府推出增加总需求的政策,可以使得国民收入数倍地增加。这个魔术的关键又是在于边际消费倾向(MPC)少于1之上。
举例来说,假设投资i由于某些原因增加了100单位,根据上述的y=c+i的均衡公式,国民收入y也增加了100单位。然而,别忘了消费函数是c=a+by!当y增加100单位,消费c也会增加by(即100b)单位。假设MPC=b=0.8,即消费c增加了80单位。然而c也是y=c+i的一个组成部分啊,所以y又增加了80单位。可是y一旦增加了80单位,通过消费函数c=a+by,它又导致消费c再增加by=0.8×80=64单位。消费增加又通过上述的均衡公式导致国民收入增加,而国民收入增加又通过消费函数使得消费增加……如此循环不断,正如《货币理论》一讲介绍过的货币乘数那样,这里也出现了乘数效应,使得国民收入一轮一轮地增长。
整理一下每一轮增加的国民收入:第一轮是投资i增加导致国民收入y也增加100单位,第二轮是消费c增加导致y增加80单位,第三轮还是c的增加导致y增加64单位……显然这也是一个无穷递减等比数列,每一个值是前一个值的0.8——这正是MPC!最终国民收入增加了多少呢?根据无穷递减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a1/(1-q)=100/(1-0.8)=500单位。最初投资i只是增加了100单位,最终国民收入y却增长了500单位,是5倍于投资的增长。这倍数就是乘数,因为是由支出的增加所带来的,所以称之为“支出乘数”,将之一般化之后是1/(1-MPC)。这里的例子是投资支出增加,因此也可以称为“投资乘数”,显然也可以是消费支出增加拉动了国民收入成倍的增加,称为“消费乘数”。
凯恩斯提出的这个“乘数理论”看起来像变魔术一样,只要一种支出增加一点点,国民收入就能数倍于此地增长,这样收益数倍于成本的好事,岂非跟古语所云的“点石成金”有异曲同工之妙?用常理都能意识到这肯定只是在做梦而已,可竟然还是信之不疑者甚众,且达几十年之久!
更有甚者,有人据此提出了荒唐之极的“破窗理论”:一个店主的橱窗被小贼打破了,于是他不得不购买一块新的玻璃换上,也就是增加了消费支出。这样出售玻璃的人增加了收入,就可以拿出一部分去增加他的消费,于是出售有关消费品的人增加了收入,也拿出一部分去增加他的消费……如此循环不已,最终整个经济的国民收入有了数倍的增加,而这都要“归功”于那个打破橱窗的小贼!要不是他,最初的店主怎么会要购买新的玻璃增加消费呢?又怎么会有后面一连串的收入与消费的循环增加呢?文革时曾喊出“造反有理”的荒唐口号,而这“破窗理论”说白了就是叫嚷“破坏有功”——是有功于刺激经济增长!
很早就有头脑清醒之人——甚至都不需要是经济学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破窗理论”的荒谬绝伦。一名《纽约时报》的记者写了一本小书,很简单地就戳破了这个神话:最初的店主用来买新玻璃的钱,可能本来是打算要买一双皮鞋的,现在他被迫挪用了这笔钱去买新玻璃,买新皮鞋的计划就泡汤了!运用同样的“乘数理论”,卖皮鞋的人收入减少了,只好削减他的部分消费,于是减少了出售有关消费品的人的收入,那人也只得减少他的部分消费……如此循环不已,最终整个经济的国民收入是数倍的减少!这可都要“归咎”于那个打破橱窗的小贼!要不是他,最初的店主怎么会挪用了本来打算购买皮鞋的钱而导致皮鞋这边的消费减少呢?
也就是说,主张“破窗理论”的人长了一双“只见其一,不见其二”的问题眼睛——只看见玻璃被毁导致一些计划外的消费增加,没看到也有某些计划内的消费因此而减少。有人会说:前面只是说那店主“可能”本来打算买皮鞋,但如果他本来没打算买皮鞋呢?如果是这样,那笔钱没计划用于消费,那就是用于储蓄了。前面说过,储蓄与投资是同一回事——如存在银行里会由银行帮他贷放出去,成为别人的消费或投资。总而言之,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那笔钱总会构成某种支出,不会因为没用于购买新玻璃就平白地消失了。
那么,到底是计划外的消费导致的国民收入增加较大,还是计划内的消费或投资减少导致的国民收入减少较大呢?看起来这要牵涉到极为复杂的一系列需求、供给、生产弹性的计算,其实有一招“以简御繁”可以绕开这些复杂性,那就是小贼砸了橱窗之后的世界,与他之前的世界相比,就是少了一块玻璃!财富的总量当然是少了。破坏怎么可能不是带来财富损失,反而是带来财富增加呢?当然,有所谓“不破不立”,但如果是早有计划打算先破后立,那是自私的人经过计算之后决定破坏所带来的损失少于建立所带来的收益。但这种出乎店主意料之外的小贼破坏,怎么可能是破坏所带来的损失大于建立所带来的收益呢?要真是这样,店主早就自己动手把玻璃砸了,还用等着小贼来“帮忙”吗?否则按“破窗理论”的逻辑推下去,岂不是世界各国不该立法惩罚、反倒应该奖励小贼搞破坏了?如此违背常识的主张,应该只有傻瓜才会相信的吧?
然而,现实中还真的有人为地震之类的大灾难发生而欢呼鼓掌,认为有助于增加投资支出,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如果这真的对一国经济有好处,那何不在经济萧条时索性人为炸毁各类建筑设施,然后重建,然后再炸毁,再重建……这样一直下去,经济不就能强劲复苏啦?不,炸毁建筑物太麻烦了,索性鼓励人们自杀吧!死了一个人,那就可以再生一个——也不会违反“计划生育”!——养大一个人所要付出的消费支出可比建一栋楼多得多呢!把他养得差不多大了,又鼓励他自杀,以便腾出人口指标再生,再增加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这么推理下去,恐怖分子可是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大功臣啊!
课后作业:阅读下面的新闻资料《水磨:城里城外》http://bbs.ttx.cn/read-htm-tid-5712259.html,以真实事例深入地体会理解,地震之类的大灾难并没有为一个本来就没有经济发展潜力的地区带来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动力。水磨的灾后短暂繁荣,一是来自于外部的援建资金注入——相当于有人同情小店的老板而捐钱给他买新玻璃,使他不必挪用本来买皮鞋的钱。当然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捐钱者的收入仍是被挪用去捐钱而减少了某些消费与投资的支出——,然而后果是没有外部援建的非援建地区与援建地区之间造成严重的贫富悬殊、社会分化,这也充分地说明小店老板被迫挪用买皮鞋的钱应付破坏之后是变得更穷而绝非更富;二是灾后短暂地对游览灾区有兴趣的游客,可一旦热情消退,当地经济就立即被打回一片萧条的原形。事实上,用常识想一下都能明白,不顾经济规律、人为地在荒山野岭里建起超华丽的购物中心,也不能就让那地方瞬间变成真正的商业旺地。而援建之时经手人的上下其手、贪污腐化倒是不在话下、不可避免的。这真实世界之中发生的事情雄辩地证明,天灾大破坏即使能带来新的投资与消费,也是短暂的、不可持续的,并不能构成一个经济体持续地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
上一讲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41af70102dx8r.html
(说明:
1、这系列文章是本博客管理员(不是张五常教授!)根据给本科一年级的经济学专业学生讲授“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而整理出来的讲义。使用的主干教材是张五常教授的老师赫舒拉发所编写的《价格理论及其应用》,并在授课过程中将张五常教授的旧版《经济解释》三卷本有机地结合进来,是本博客管理员在实际的经济学教学之中探索将张五常经济学透过主流教科书传授给经济学学生的成果。
2、如有愚蠢无知、明显缺乏科学逻辑的评论,一律不予回答,只作删除处理。另外,不看完这个系列最新更新之前的以往所有文章就急于提问,提问内容其实早在前面的文章中给出了回答的,也是一删了之!)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