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五常按:本文是《讯息费用与市场应对》的第五节。

 

元代画家黄公望(一二六九——一三五四)老年时画的长手卷《富春山居图》今天约值五十至一百亿元人民币吧(我以五厘折现率及看一眼的入场费算出)。即是约值十亿美元,西方的画作拍卖从来没有相近之价,不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拿出来拍卖值多少。上苍有知,收入场观看费,我赌《蒙娜丽莎》斗不过《富春山居图》——炎黄子孙人多势众也。

画了三年,完工时黄公已逾八十,不可能再多画一卷同样的吧。三百多年后的乾隆皇帝竟然收藏了两卷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不奇,奇就奇在乾隆认为是真的那卷今天的专家认为是假,乾隆认为是假的那卷今天的专家认为是真。我同意今人认为是真的那卷画得比较好,但较好是真的证据吗?今天认为是真的一六五○年被烧过,之后分为长、短两卷,但被烧过可不是真的证据。我最不能接受的,是今天的人贬低乾隆皇帝的鉴证能力。乾隆当然可能错,但此君凡事苛求,魄力雄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艺术收藏家,而且他可以起用的鉴证专家无数。我没有详细地跟进今天的专家认为乾隆把《富春山居图》看错的理由,而如果上苍作判断,我要赌的钱会押在今天的专家那一边。这里我只是要指出鉴证艺术作品不容易达到一致的共识。


专家判断常有分歧

《富春山居图》只是名作中的一个例子。王献之的《中秋帖》,怀素的《食鱼帖》,米芾的《研山铭》——皆著录无数的名作,但今天皆有鉴证名家说不是献之,不是怀素,不是米芾。古书画当然比近代的较难鉴证,但近代的也绝不容易。约二十年前一套十六幅的傅抱石画作在香港某拍卖行推出,有专家为文说是国宝级的真品,跟着该专家再写文章说假假都没有那么假。我有两位深懂傅大师作品的朋友,一说是真一说是假。当时拍卖行收回不拍。我不懂,但纯从逻辑推理看,认为是真的机会不小:如果多如十六幅可以假得连一些专家也看不出,傅大师的画作今天不会那么值钱。齐白石的画比较容易假,也很值钱,可能因为齐老写的字难假。我因而推理,买齐老的画不要选字数少的。两年前某君出版一本自己收藏的林风眠画作的结集,有多张,大部分不是精品。两位专家说大部分是假,也有懂的说全部是真。我不是专家,但认为全部是真。

这些及无数其他类同的例子证实我要再说的观察:艺术收藏品的或真或假不容易有一致认同的专家。西方的画作比较容易,因为油彩有厚度,一个作者的笔触比较容易鉴别,而他们的艺术发展时日比较短,也较为重视整理作品与存案。另一方面,上节提到的翡翠玉石专家对孰真孰假的判断很一致,对玉质的高下排列也很一致,虽然在市价的判断上专家之间可有相当大的差别。中国的艺术收藏传统以真、精、新排列重要性,其实那所谓「精」也是说「真」,因为一个作者的精品比较难假。


概率取舍与价变规律

为什么艺术品的专家鉴证会远比变化复杂的翡翠来得困难呢?我想到两个原因。其一是鉴证人为之物一般比鉴证天然之物困难。艺术作品的价值主要是作者的思考与手艺,但翡翠的价值主要是天然的石头。人为之物远为容易复制,因而远为容易假冒。其二,任何需要专家鉴证的物品,善于其道者一定要看得多,最好是能亲自买卖或收藏,赚钱或亏蚀皆会对物品有较为深入的体会。翡翠玉石无数,市场成交也无数。然而,大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尤其是属于某一作者的,不容易多见,更勿论亲自买卖了。这些日子艺术品在神州大地的拍卖市场升得急,主理拍卖生意的要提供鉴证——虽然次等拍卖行出售的很多是假。也是这些日子,拍卖行业的一般意识,是求物品易,求鉴证专家难。

因为艺术收藏品难有一致性的专家认同,购买这些物品的真伪之辨只能是一个概率上的选择。称得上是精品的比较难假冒,所以在大市上升时精品之价升得比较多,大市下降时精品之价跌得比较少。这样,假以时日,同一作者同样大小的作品,精品与一般之作相比,前者的相对价格会上升。这规律好些收藏老手知道,加上市场有竞争,投资的利息成本不菲,除非遇上这些年中国那样的高速经济增长,初入门的要收藏投资的回报率高于利息率是很困难的事。学习是漫长的过程,不容易,但有趣。经济不论,幸运不算,投资于艺术收藏赚的是讯息费用的工夫钱。


名堂效应影响市价

是真是假的概率不一定对,所以市场出现了其他准则的协助。例如作品有没有著录是重要的考虑,而著录是何方神圣,出版的日期是否够老等,市场皆重视。以国画或书法而论,收藏家或鉴赏家的印章称得上是专家的可以背得出来。虽然电脑可以容易地复制印章,但今天懂的可以辨别,而印泥颜色的考究也是一门学问。因为是真是假的概率可变,用心的收藏家会花时间去考虑资料,希望在市场购得他人不知道证据的作品,或增加自己拥有的作品的证据。

来源重要,这方面西方比中国远为有系统地处理。名堂也重要:是谁收藏过或今天是谁放出来。最有说服力的名堂效应可能是清代的瓷器。一家在欧洲称为什么堂的瓷器收藏,其价高出同样水平的很多。可能我知得太少,认为鉴证旧瓷器没有鉴证旧书画那么困难,但从名堂效应作判断,旧瓷器的鉴证是比旧书画困难的。

我有一个不严谨的观察:愈是初级的鉴证家愈会偏于说一件艺术作品是假。如果这观察是对的话,可不是因为说假、假、假会提升自己的身价,而是说假的代价比较小。说是真,人家依你说的买下来后,发现是假,你的声名代价会下降很多。说是假,害得人家走了宝,你是不用付多少代价的。


明拍与暗拍的选择

这就带到今天收藏市场中最热门的名堂:拍卖行。次等的不说,大有名堂的无疑给问津者有提供「真品」的讯息,虽然孰真孰假常有争议,而今天的拍卖行一般不敢保证。另一方面,有疑问的作品也往往拍卖——可以肯定的是太少了。拍卖行的专家有他们的专业水平,但免不了也有问号。他们自己很少收藏,也不是专于某时期或某作者。大师如吴冠中曾经几次看错了自己的画,何况我们没有听过拍卖行有吴冠中专家。经过多年的观察,我认为从个别作者的角度衡量,拍卖行之外的收藏家往往比有一般性的专业鉴证家高明。

艺术品拍卖是公开举手的。这跟翡翠原石下暗标或在巾下以手指出价不同。有趣的问题是明拍与暗拍这二者哪方会带来较高的成交价。答案是清楚的:虽然有时明拍价高,有时暗拍价高,但选择明或暗的最终权力是在出售者的手上,所以一般而言,哪种拍法被选中是成交价较高的。

翡翠原石拍卖,物主只在石皮上开几个浅而小的水口,由专家选择最佳玉质的示范位置。主要的买家要求暗拍是为了保护他们苦学多年看皮赌石的知识。这要求物主接受,因为一般而言愿意出高价的人对该原石的产品市场有专业认识。倒过来,代理众多艺术品出售者的拍卖行要买家举手明拍,是希望后者能集中表达拍卖行之外的众多收藏家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的集中,一件艺术品的拍卖成交价往往高出估价多倍。是的,艺术品拍卖,举手的人是谁或是代表着哪位买家不少人知道。有些初入门的人会跟着朋友说是大收藏家的举手。


造价的行为

瞒骗的行为当然存在,一般没有趣味,不好说。拍卖行的声誉值钱,属下的职员混水摸鱼常有,中、外皆然,也不好说。但造价的行为是要分析一下的。公开拍卖鼓励造价,因为拍卖的成交价不仅会公布,而且传遍天下。这公布之价不一定是真的。价高是不凡的象征,造不实的高价对好几方面的人有好处。在几种情况下造价的行为会出现,这里要谈的是艺术品的作者刻意地把自己作品的拍卖成交价造高。要付的两头佣金加起来约下锤价百分之二十。有时请朋友把价叫上去,其实是自己间接地买回来;有时预先约好买家,暗地里答应会附送些什么。算是欺骗的行为,但下文解释,算不上是不道德。是的,今天不少朋友恨不得二十年前曾协助艺术家造价。

西方的艺术市场也有造价的行为,可能比中国为早。十九世纪,两大绘画天才——梵高与高庚——就有不造与造的比对。梵高不为自己的画作造价,平生只出售过一幅画,整生贫困;记载说高庚有造,也怀疑他喜欢用别名写文章称赞自己的画。二十多年来,中国画家的收入上升得快,其中有造与不造价的。造的不公布,但不是大秘密。

这里的有趣问题,是造价会否增加一个艺术家的财富呢?答案是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但造价失败可以是灾难。有家境富裕的造价造足整生也没有什么作为。长远地看,市场对艺术品的判断很少出错。足以传世的艺术作品早晚在市场有可观的真价,但像梵高的作品那样,要等到死后一年才有人抢着要,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

成功的造价行为是协助基本上在市场有可为的艺术家提早增加收入,因而增加财富。我也认为有些很不俗的艺术家,因为不造价永远在市场消失。造价因而可以挽救这些不足以传世但应该有可观收入的准天才。问题是造价要成功可能要不断地造一段日子,成本不菲,而最头痛是不知造哪个价才对。把价造得太高,吸引不到买家,减价带来的形象是艺术家的大忌。把价造得太低,要加价很困难。原则上,一个有真实本领可以打进市场的艺术家,造价可以协助提早入市,但选错了价会是灾难。

在讯息费用奇高的艺术收藏市场,造价的行为是作者对收藏者说:你们看看这边吧——我是天才,你们怎可以不知道呢?从负面看造价是欺骗的行为,但从正面看作者是意图减低市场的讯息费用。中国诗人中天赋最高的李白也有造价之嫌。在《与韩荆州书》中他写道: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未完待续)

话题:



0

推荐

张五常

张五常

396篇文章 12天前更新

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