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五常按:本文是《讯息费用与市场应对》的第三节。


讯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是小孩子也知何解的大术语:解作每个人各自知道的讯息不同。某些事你知得比我多,某些事我知得比你多,就是讯息不对称了。这是以人为本作为研究分析的出发点,然后带到市场物品或生产要素那边去。不容易有收获:以人为本跟市场物品有了分离,不容易考查讯息费用的局限转变。


讯息费用是讯息传达费用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观察:说讯息对称是说讯息费用的存在或不存在皆不会影响人的行为!如果所有的人都是无所不知的天才,即是说讯息费用是零,我们是无从以其转变来推断或解释行为的。如果所有的人都是一无所知的蠢才,即是说所有人的所有讯息费用皆高不可攀,那么在竞争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生存的适者不会被讯息费用左右着他们的行为。如果所有的人既非天才也非蠢才,只是大家知道的每个人都一样,于是没有人会隐瞒,没有人会行骗,每个人会按着自己的比较优势成本生产,按着自己的需求购买,知识一样,学问相同,讯息有变大家一起知道——这样的世界可能是个乌托邦,但人类知识或讯息的转变只是代表着生产资源的局限有变:本章分析的讯息费用可没有变,因为那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讯息传达费用——所有人掌握着的知识或讯息一样,是没有什么讯息还需要传达的!

经济学要处理的讯息费用是交易费用其中一种,只在社会存在,因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讯息传达费用。然而,说过了,以人作为分析的出发点既不容易知道也不容易理解这种讯息费用起自何因。我的取向是以物为本入手。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的讯息不对称理论也有趣,牵涉到不少名重一时的经济学者,我们不应该漠视。


柠檬市场与葛氏定律

起自阿罗一九六三年的思维,第一篇关于讯息不对称的大名文章是G. Akerlof一九七○年发表的《柠檬市场》(The Market for Lemons)。柠檬的表皮光泽可爱,但内里酸得不能入口。这好比我们明朝的刘伯温写《卖柑者言》提到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西方的文化以柠檬代表着外表好看但其实是质量低劣的物品,购买的人容易上当或中计。

作者提出的主要例子,是旧汽车市场。出售二手旧车,车主对车的质能是好是坏比考虑购买的人知得多,这就是讯息不对称了。跟着的推论是:旧车市场柠檬货多,皆金玉其外,顾客一般知道,所以一般卖不起钱,于是,明知自己的旧车质能上佳的车主,除非要离乡别井,不想把珠混鱼目,不会把优质旧车混合在满是柠檬货的旧车市场以贱价出售。另一方面,柠檬货充斥旧车市场,顾客愿意出的价可能愈弄愈低,原则上可以推到旧车市场不存在。

奇怪没有人指出,Akerlof的柠檬市场分析其实是故老相传的英国十六世纪货币观中的葛氏定律(Greshams law)的新版本:劣币把良币逐出市场变作劣旧车把良旧车逐出市场。我曾经指出葛氏定律是谬论。理由如下:虽然葛氏没有说明,但后人指出劣币驱逐良币需要劣币与良币之间有一个固定的兑换率,否则兑换率的变动会让优、劣二币共存。我说固定的兑换率不足够,因为在市场购物可以讨价还价,提供劣币的要付固定兑换率之外较高之价,而提供良币的则可大手压价。这是说,不管兑换率怎样固定,市场的同样物品,使用良币与使用劣币的相对价格才是真正的良、劣二币的兑换率。我曾对希克斯(J. Hicks)解释,如果十六世纪英国真的出现过劣币驱逐良币,那么当时的英国人一定是很蠢的。但英国是个大智大慧的民族,所以劣币驱逐良币应该没有出现过。正相反,良币驱逐劣币人类历史屡见不鲜。一九四八年在广州,市场的取向是收港币,不收当年眨值得快的金圆券。中国开放改革初期,名牌宾馆指明收外汇券,不收人民币。这是说在有讯息费用的市场波动下,劣币会被良币淘汰,推翻了葛氏定律。这也是说,在物价比率上讯息费用奇高的物品不能成市,而货币是所有物品中对讯息费用最敏感的。


起点不同结论相反

说讯息不对称是说人与人之间的讯息传达有不尽不实的困难。细微地看,金玉其外的柠檬市场所在皆是:包装粉饰是市场的一般取向,而广告一般信不过小孩子也知道。说旧车的车主对车的性能比顾客知得清楚是对的,而说顾客不容易相信旧车主的夸夸其谈也对——瞒骗是讯息费用不菲的一个原因。这些行为会把旧车之价压下去,但问题是,旧车市场真的像Akerlof说的,劣质旧车会把优质旧车逐出市场吗?不会的:原则是,哪种旧车的质量的讯息费用在市价的比重上愈高,愈会先遭淘汰。这样排列,新车会淘汰旧车,而旧车中优质的会淘汰劣质的。

观察所见,旧车市场举世皆是。没有遭淘汰是因为旧车的市值够高。瞒骗归瞒骗,因为提供旧车的可靠讯息有利可图,专家会出现:旧车的代理商在检查车质后,稍作修理会提供担保,而懂车的修理专材会收费提供意见。另一方面,如果旧车卖不出去,新车卖不起价,所以汽车的制造商重视耐用与容易维修保养——即是说制造商会设计减少柠檬的酸度。

鉴证旧物的专家的出现要讲旧物值钱。你和我家中的无数旧物,一般不值多少钱:讯息费用在比重上高,没有专家鉴证,所以没有市场。但称得上是收藏品的旧物,例如旧书画、古瓷器之类,因为成为财富累积的仓库,很值钱,讯息费用奇高也有专家鉴证。

我们难以明白为什么Akerlof选择以人为本作为分析柠檬市场的起点——即是以买家、卖家的讯息不同出发。如果不这样,讯息不对称理论不会那样名盛一时。但柠檬与汽车皆物品,我会选择以物为本,从而直接地带到专家与市场应对这些方面去。有趣的是,以人为本跟以物为本的分别,逻辑上竟然推出相反的结论。以人为本,劣旧车把良旧车逐出市场——是葛氏定律的新版本。以物为本则倒转过来:因为劣旧车的讯息费用在市价的比重上较高,会先遭淘汰。


阿罗的有趣观察

其实,讯息不对称这个理念起自阿罗K. Arrow)一九六三年发表的《风险与医疗保险的福利经济》,虽然他没有用上「不对称」这一词。阿罗的数学天赋冠于行内,但自己少用数。我认识他,很多时不同意他的分析,但衷心拜服这个人。从纯理论的变化衡量,整个二十世纪只有费雪比得上他。他是搞经济理论想象力最强的人。是的,阿罗这个名字将会传世。

阿罗的医疗文章很长,变化多,复杂无比。任何牵涉到保险的话题皆复杂,何况牵涉到有关人命的医疗市场。这里我只能在阿罗提出的两项讯息不对称说几句。其一是身体健康这回事,冷暖自知,购买保险的人比出售保险者知得清楚。这会导致不利的选择(adverse selection),即是说出售医疗保险者遇到的顾客是偏于身体欠佳的。效果如何,市场会怎应对是大话题,我不敢沾手,这里从略了。但我禁不住要提出阿罗文内的一个关于中国的有趣注脚,我没有听过,不知同学们可否证实。那是注脚三十五,写道:「很多人相信,曾经有一个时期,中国人健康时给医生钱,但生病时不付。」阿罗是为了支持一个看法:医疗保险是购买健康利益,没有利益不应该支付。但他忘记了一点:生病时不付诊金,病人岂不是死得更快?但我不能排除生病不付医生钱这个不无道理的看法,很想知道中国是否真的曾经出现过这个传统。如果出现过,我要知道细节。

阿罗提到的跟讯息不对称有关的第二点,是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不是他首先提出,但得到当时声望如日方中的阿罗下笔处理,道德风险之说就变得流行了。道德风险是说购买了保险的人不再会那么小心谨慎,例如买了火险不会那么小心防火,甚至自己纵火来赚取保险的赔偿。医疗保险也如是:有了保险依靠的人或会减少注重健康,或动不动找医生看病。阿罗指出在美国,医疗保险在政府大手推行下,医疗费用是大幅上升了。阿罗可没有说,资料显示,医疗费用大幅上升主要是因为保险赔偿的打官司律师费用大幅上升,水出鱼,鱼饮水,加进了医疗收费那边去。


同意凯恩斯批评马歇尔

很不幸,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今天也差不多——经济学者的兴趣主要是经济效率这个话题,即是帕累托条件是否被违反了。尤其是阿罗,他对市场的运作在多种情况下不能达到帕累托至善点的看法触发了大争议。得到科斯提出的交易费用的启发,当时反对阿罗表达得最清晰的是德姆萨茨(H. Demsetz)。一九七四年在《价格管制理论》一文中,我把交易费用推到尽,指出如果所有局限条件都算进去,违反帕累托至善点是不可能的。更为详尽的解释可见于《收入与成本》第八章。

这里含意着的是我和行内朋友对经济学的看法有分离。我认为作为一门科学,经济学的主旨是解释世事,是好是坏,或怎样可以改进社会民生,不应该是经济学者的责任。经济学可以准确地推断一个政策会有什么效果,执政的人会否接纳是他们的选择。经济学者不能改进社会,过于操心不会活得久——虽然为了贫苦人家的生活我有时发牢骚。我同意凯恩斯批评马歇尔,说后者过于热衷做好事。施蒂格勒也这样批评过弗里德曼。

提到价值观,因为阿罗一九六三年的大文来来去去是环绕着帕累托。他想象力强,变化多,推理巧妙,但没有着重于医疗保险带来的多种市场变化,没有推出假说然后加以验证。保险市场是大难题,医疗保险与医疗市场是难上加难的。如果阿罗当年能把他的天赋集中于解释这些市场的运作,今天的经济学会有另一番景象。


炎黄子孙发放讯号多

阿罗之后,《柠檬市场》发表于一九七○,跟着阿罗的学生M. Spence一九七三提出讯号(signaling),萨缪尔森的学生J. Stiglitz一九七五提出过滤(screening)等热闹分析。后二者主要用于雇主与被雇的劳力或员工市场,所以起笔就把问题放在以人为本的框框内,不容易像柠檬或旧车那样可以直接地从以物为本的角度看。讯号与过滤二者的推理大同小异,只是前者由找寻工作的人发放讯号,后者由雇主审查过滤申请工作的人的本领讯息。这里略谈比较热门的讯号理论吧。

聘请员工,雇主与被雇对员工的本领的所知不同——这是讯息不对称了。申请工作的员工提供自己的履历资料,例如是某大学的毕业生,是讯号。这讯号可能导致员工的收入分配不同,但员工的总产量不会因为这讯号而增加。然而,争取大学毕业是成本不菲的投资,为此而作出不会提升生产力甚至可以误导的讯号,是社会的浪费。当然,讯号理论的分析可以很复杂,但大概是这样说。

我要指出在香港及中国内地,个人的名片可以印得名头多多(西方很少见),是讯号,而我们不能排除欺骗的行为。讯号理论说的是老实人,也可以误导,不老实的当然会给社会带来另一些「浪费」了。多年前我知道有一个人,多富有我不知道,但出入用劳斯莱斯汽车,有穿上制服的驾驶员,也有女秘书拿着公事包亦步亦趋,据说跟别人谈生意或到银行借钱这样的排场会有较好的效果。排场也是讯号。


三十年有新看法

这里我要推荐同学们细读巴泽尔(Y. Barzel)一九七七年发表的关于讯息费用及一九八二年发表的关于量度费用这两篇文章(可在网上找到),其中包括了我当年对量度的看法与讯号分析的批评的一小点贡献。那是三十年前的往事,这里我要加进自己的新看法。有两点。

第一点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讯息不对称的理论与合约理论虽然往往相连,但讯号分析只考虑时间工资合约。如果所有生产活动皆以件工合约从事,员工提供的履历讯号无关宏旨!当然好些生产活动件工合约的交易费用过高,没有被选择,然而,因为原则上有件工合约的选择,讯号传达带来的浪费不会高于时间工资与件工工资的交易费用的差别。另一方面,除了件工合约,雇主与被雇还有分成、分红、赏金或以个别工程算等合约的选择可以考虑,讯号误导带来的「浪费」也要以这些其他合约可以减低讯号费用来衡量。这样考虑,会从以人为本转到以物为本那边去。

第二点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竞争市场。一个频频被雇员讯号误导的生意老板,在竞争下会被市场淘汰,而一个妄作投资于提供讯号的求职员,也会遭市场淘汰。大家见到投资于发讯号而遭淘汰的例子不少吧——我在上文提到的以劳斯莱斯充排场的老板,不到一年就遭淘汰了。要是我们不管淘汰带来的「浪费」,适者生存的老板与员工的行为必会满足传统关注的帕累托至善点。

我不同意传统的帕累托观四十年了。帕累托观是基于在不能避免的局限下达到的至善点。假设每个人在面对的局限下争取自己的利益极大化,帕累托条件或至善点怎可以被违反了?说人自私是说争取利益极大化,这不仅包括对社会有贡献的行为,也包括瞒骗、盗窃等。我说过,如果社会的每个人皆遵守《圣经》写下的十诫,社会会比我们生存着的富有,或大家会有较高的收入。可惜人是人,《圣经》有十诫是为了减低交易或社会费用。我们不能没有矛盾地假设每个人争取利益极大化,而又希望每个人只作对社会有益的事。这里我又要同学们参阅《收入与成本》的第八章了。

以人为本的讯息不对称理论没有什么解释用场。本节起笔时说,讯息费用是人与人之间的讯息传达费用。说人与人之间的讯息不对称只不过是说有讯息费用存在,说了等于没有说。讯息费用是一种局限,以之解释行为我们要知道在怎样的情况下这种局限会怎样转变。这是为什么我选走以物为本的考查路向了。


(未完待续)

话题:



0

推荐

张五常

张五常

396篇文章 12天前更新

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