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按:本系列文章的作者是本博客管理员(不是张五常教授)!

 

第十八讲课后作业讲评

 

第十八讲《市场结构-觅价(中)》之后布置了两道作业题,分别如下。

 

作业一:中国移动的手机资费以前有三个泾渭分明的子品牌:神州行(除来电显示费6元外不设月租,打多少算多少,但每分钟话费最高)、动感地带(有月租,但月租费最低,有包月时长,可包话费与较多的短信,平均算下来每分钟的话费最低)、全球通(有月租,月租费最高,无包月时长,每分钟话费居中)。一般认为,神州行是面向偶尔使用手机的人士,动感地带面向学生,全球通面向商务人士。根据本讲的内容分析中国移动这三个子品牌的定价方式。

 

中国移动在中国的移动通讯市场上是垄断者,有行政垄断的因素,但除了市场内有其它名正言顺的竞争者(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存在之外,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如MSNQQ的手机版等)的语音聊天功能的出现也构成了对它的竞争(当然它开发的“飞信”也反过来入侵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市场,与QQ等展开直接的竞争),因此行政垄断的性质比之以前已经淡薄了很多。大家要注意到,最初中国移动完全不搞品牌,所有手机资费一律是50月租,话费高达1/分钟,没有任何套餐可供选择。这是典型的行政垄断者的表现。其后,先是推出全球通的品牌,很快又增加了神州行,而动感地带是最晚出现的子品牌。早期的时候三个子品牌都只有一种资费标准(本作业所描述的情况),但后来每个子品牌之内又发展出多种不同的套餐,如动感地带之内有网聊卡、音乐卡等的不同套餐。这种定价方式越趋复杂化,含义着移动通讯市场上行政垄断的因素越来越少,受到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神州行的来电显示费与全球通的月租(含来电显示费)都属于“会员费”性质,因为交了此费用之后通话资费还要另外按时长再计价,这与动感地带的所谓月租是包一定时长的话费的性质明显不同。有读者批评来电显示费与技术、成本无关,但这种批评是忘记了价格由市场决定,从而决定了平均成本,可不是由直接成本决定的。神州行号称不收月租,却要收来电显示费,并不允许用户不要来电显示,说明其本质是用于收回死角损失的会员费,而不是用于弥补来电显示服务的成本。(事实上,我曾经有一次换套餐,工作人员在更改套餐功能选项时忘记了给我勾选来电显示功能,结果新套餐生效时我发现看不到来电的号码,打电话去客服才给我打开了来电显示功能。这说明来电显示功能在技术上完全是可以关闭的,如果来电显示费是为了弥补这一服务的成本,完全可以让用户选择关闭而不用收取。)来电显示费6元较之全球通的月租50元要便宜得多,这是因为使用神州行的用户是电话量很少的用户,类似于讲义中所说的那个因口渴而临时进入附近的商店买水的“不速之客”的那种情况,其死角损失很少,用于收回这死角损失、实际上属“会员费”性质的来电显示费自然也不会太高。而全球通的用户往往是商务人士,电话量很大,死角损失也就大得多,用于收回这死角损失的“会员费”(月租)当然要高得多了。全球通的每分钟话费低于神州行,有量大打折的因素,也有鼓励用户多消费一些、将死角损失消除得更彻底的原因。

 

动感地带的月租的性质大不相同,不是“会员费”,而是“全部或零”的收费,因为它是包时长的,也就是规定用户只能购买指定时长的话费——打不完也不会把月租返还给用户,所以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消费量。当然,如果超出包月的时长,就要另行收费,超出部分的话费要比包月内的高很多。如此定价,是因为如果一个用户的消费量只是偶尔少量超出套餐,超出的部分就如同神州行用户那样,只是使用的机会不多,不值得为之而作特别的定价安排;而如果用户是长期大量超出包月时长,则鼓励他们转向购买包月时长更多的套餐,也就是另一个“全部或零”的价格与数量的组合。这包月时长更大的套餐的收费平均算下来的价格,一定会比包月时长更小的套餐的话费价格,这里也是有量大打折的因素在内。

 

旧版的神州行与全球通都属“会员费”性质安排;新版的神州行、全球通与动感地带类似也有包月套餐,只是资费与内容不尽相同。为什么还要有这些不同的子品牌呢?这就是为了进行价格分歧,将具有不同形状(高度与倾斜度)的需求曲线的消费者分开,有利于更好地收回死角损失与将消费者盈余榨取得更充分。每个消费者的情况都不尽相同,因此每一个人的需求曲线的形状都不一样。对其中一个消费者的定价方式可以将他的消费者盈余榨取干净,同样的定价方式对另一个消费者来说就很可能不能榨取干净,或者甚至是把他赶到索性完全不买、于是半点盈余都榨不到的最糟糕的境地中去。对每一个消费者都定一个能将其消费者盈余全部榨取干净的价格,垄断者的收入当然可以达到最高,但这样做的交易费用太高,扣除交易费用之后可能反而得不偿失。于是,只是把生活背景类似、因而需求曲线的形状应该也比较类似的消费者进行“人以群分”,不是对每一个人都定一个价,而是对每一群人定一个价,交易费用可大幅下降,榨取来的消费者盈余虽然不如对每一个人定价,但也比完全不作任何区分地只定一个价要多很多。中国移动从最初的没有品牌、只有一种资费标准,发展到有三个子品牌,再发展到每个子品牌之内有多种套餐,反映了它对人群的分类越来越细,通过价格分歧来榨取消费者盈余是榨得越来越充分了。

 

要注意的是:讲义中说的“沿着需求曲线定价”、“分批定价”是按不同的量来榨取消费者盈余(顺便收回死角损失);“全部或零”是另一种很特别的榨取消费者盈余的方式(也是顺便收回死角损失);而“价格分歧”是按不同的人来定价——这与前面按不同的量定价不是同一回事,因为哪怕两个人的消费量完全一样,在价格分歧下也会收不同的价格(因为他们的需求曲线的形状不同,使得同样的消费量时其消费者盈余是不同的);当然,现实中按不同量定价与按不同人定价往往合并在一起使用——,其本质也是榨取消费者盈余,也顺便收回死角损失。而收取“会员费”在原则上是只收回死角损失,但对于生产者来说,他其实并不管哪些是消费者盈余,哪些是死角损失,他只管那个地方存在着一些利益,他就想方设法把它变成自己的收入,也就是生产者盈余。所以,要以一个最一般化的术语来形容生产者的行为,那应该是“赚取生产者盈余”,只是这盈余有时来自于死角损失,有时来自于受价时本来会是消费者盈余,于是我们在理论上对它进行区分。但在现实中,生产者是不管那么多的,他只管可收尽收地获取收入。但我们在理论上进行区分,是因为不同的定价方式有不同的解释。价格分歧之所以出现,往往是因为存在着生产要素的闲置与信息费用,与其它榨取消费者盈余或收回死角损失的行为的原因很不一样。(按:张五常教授最新的《价格分歧的原因》中有详细的解释)

 

作业二:现实中有些产品的定价不是阶梯下降,反而是阶梯上升,例如阶梯式收费的水价、电价等。这类现象的解释与这里说的榨取消费者盈余完全不同,那对它们的正确解释是什么?

 

水价、电价是受到政府的价格管制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管制,水价、电价会比现在高。当价格被管制在所谓的均衡价格之下,市场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如第九讲所讲解的那样,如果政府有效地使得生产者无法用收取“签约费”的形式来收回被管制的价格,生产者的选择是减少供应,使得消费者无法随心所欲地消费那么多的数量。然而,水、电的产品属性使得生产者很难阻止消费者多消费(不过,大家不也经常听说拉闸限电的事情吗?这说明电比起水还是较为容易阻止消费者多消费的),于是生产者一方面向政府伸手要钱(补贴),另一方面要宣传节约用水、用电,但后者纯粹靠教育、道德来约束消费者,效果实在很一般,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加价——但不是所有消费量都加价,而是超出了生产者愿意供应的那一部分数量之后的才加价,其目的并不是口头上说得好听是希望大家节约资源,而是生产者就是不想你消费那么多!因为在现行的被管制的低价下,消费量越多,生产者是亏得越多的。这跟垄断者榨取消费者盈余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回答这作业题的很多读者都能说出关键的局限是水价、电价是受到政府的价格管制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很多读者用国计民生、公平、维稳来解释搞价格管制的原因。首先,这道作业题并不要求解释为什么国家要对水、电实行价格管制(要解释的是为什么价格管制下会出现阶梯上升的定价行为)。其次,即使要解释为什么对水电进行价格管制,什么公平之类的都是想搞价格管制的人拿来作冠冕堂皇的借口的,根本不是正确的解释!水、电是使用价值很高的物品,而供应量又很大,这就含义着有庞大的消费者盈余,对这种物品搞行政垄断也就有了庞大的垄断租值(来自于消费盈余)可供攫取。把价格压到均衡价格以下,消费者盈余更高,也就为将之转化为垄断租值提供更丰厚的基础。

 

而用节约来解释阶梯价格上升也是中了冠冕堂皇的借口之计。这世上有什么不是稀缺的?有什么不需要节约?但只要没有价格管制,越稀缺的东西就会价格越高,消费者自动地选择节约,根本无需提倡。大凡提倡节约的地方,一定是因为物品的价格部分或全部地免费,又没有消费量的限制,造成消费者超过均衡水平地消费。(除了有价格管制的水、电是典型例子之外,自助餐中的食物浪费现象是市场之内最典型的会出现生产者极力呼吁消费者要节约的地方。那是因为自助餐是付了钱之后就可以任吃,钱一付出之后就变成历史成本,不再成为制约消费者行为的因素,相当于食物是免费的了——当然,吃得太多会把消费者撑坏了,这也是一种成本——,而消费量又没有限制。)让我再举一些明显地推翻这“节约”解释的现象吧。例如,汽油难道不是跟水、电一样稀缺的资源?但汽油即使实行价格管制,生产者也可以通过限制消费量的办法来避免损失,于是我们没怎么听说过呼吁节约汽油的。又如,同样是水,市场上出售的瓶装水是不受价格管制的,而且生产者能有效地控制消费者的购买量,于是大支装的水平均每升的价格就明显比小支装的水要便宜,根本不存在阶梯价格上升的现象!——事实上,那样做才是榨取消费者盈余!在价格能完全地弥补直接成本的前提下,生产者绝对是希望消费者购买得越多越好!因为这就意味着他的收入——严格来说是租值(生产者盈余)——会越高。只有价格被管制在生产者越供应就越亏损的情况下,生产者才会想要提高价格来限制消费、从而减少他的损失。这哪里关节约什么事了?

 

所以,用榨取消费者盈余、节约之类来解释水、电的阶梯价格上升,都是错的!因为这些解释都明显地被事实所推翻!

 

另外,有一个读者坚持要用价格分歧、榨取消费者盈余来解释水、电的阶梯价格上升现象,一直在那里纠缠不清。他认为,用水量少的是穷人,用水量多的是富人,因此穷人收低价、富人收高价就能用价格分歧榨取更多消费者盈余。先不论用水多的未必是富人,仅以数量多少来定价那就不是价格分歧。而按数量不同来定价以榨取消费者盈余,通行的办法都是阶梯价格下降。他声称那是因为其它物品不像水、电那样装了计量表,如果搞阶梯价格上升会导致人们以少量多批地购买的方式来回避。我只需举一个反例来证明他的解释是彻底的错误:那就是作业一里的手机资费。用户使用了多少通话时长,电信公司能精确地计量出来,而且由于计量表是安装在电信公司那里——不像水表、电表是装在用户那里,于是我们会听说有人用磁石扰乱水电表的计量、用电大户甚至会另接电线绕过电表偷电等诸如此类的新闻——,用户完全无法欺骗电信公司。可是大家看到了,手机资费的定价方式是阶梯价格下降,根本就不是阶梯价格上升!很简单,因为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而非向右上方倾斜的,想榨取更多的需求曲线下方的消费者盈余,生产者一定是要鼓励消费者多消费,而鼓励的唯一可行办法就是减价,而不是加价!

 

通过讲评这些作业的回答,希望大家能体会到的一点是:对一个现象提出解释之后,要不断地想反例,也就是寻找那些推翻了你的解释的实例,而不是一味去寻找有利于你的事例。那些错误的解释,我都是想到明显的反例——市场上不受价格管制的瓶装水,其定价是量大价低的;手机的使用时长也有严格的计量表,其定价依然是量大价低的。大家不要想到一个貌似有理的解释之后就产生了防卫心理,只想着为自己的解释作辩护,于是对那些就存在于身边的普遍现象都视而不见了,完全看不到它们明显地推翻了自己的解释。

话题:



0

推荐

张五常

张五常

396篇文章 12天前更新

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