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五常按:本文是《受价与觅价》第六章《成本定律与觅价行为》的第四节。


上节分析一个生产觅价者可以通过榨取消费者盈余的方法来减低甚至铲除那因为消费者的边际用值高于生产者的边际成本而出现的无效率死三角。觅价者是从消费者的需求那方面找寻有利可图的门径。有前人分析过,但不够全面,变化也不够多。同学们细读上节后可以多想出其他变化。

本节提出前人没有说过的挤迫理论,老人家的发明,是从觅价者的供应那方面铲除那无效率的死三角。即是说,一方面觅价者可从顾客需求那方面出术,另一方面可从自己供应那方面出术,二者只用其一死三角可去,虽然二者合并使用的双管齐下在真实世界常有。

左出术右出术,都是觅价者出的术,消费者岂不是被欺骗了?不是的。在市场,生杀大权永远在消费者之手:不买是市场中最大的权力。生产者要千方百计讨好消费者,不出术不容易生存。尤其是做厂,可以生存的我一律佩服。

我从一个造锦盒的朋友的例子想出一个挤迫理论。先有多年的思维。首先,我历来不清楚传统的公司理论假设资源或生产要素的空置或闲置是什么,又或者这传统暗地里假设满负荷(full capacity),即是没有空置资源。但这满负荷的定义是什么呢?传统没有说,是不知道吧。跟着是我在本章第二节提出的成本定律。有了这定律,我提出的上头成本概念在实际用场上可以操作了。一个晚上,半睡半醒中我把资源空置与成本定律合并起来,翻来覆去,突然想起一九七七年自己发表的关于座位票价的思维,加进去后一个完整的挤迫理论冒出来了。


挤迫理论是座位票价的延伸

回头说那位制造小锦盒的朋友。他制造的锦盒是为印章或花瓶之类用的。造得特别好,所以生意兴隆。应接不暇,他要顾客排队等候。说明是赶急的他可能加点价,但一般而言他要顾客排队。他说加价顾客会流失,当然对,但他认为顾客排队重要。制造商一般如是,希望有顾客排队,所以生意好时一般不加价。

制造锦盒的朋友无疑是个觅价者。解释他希望顾客排队因而不加价,我们要注意他拥有或雇用的生产要素之量怎样算。经济学有两种算法。其一是天然单位(natural unit),即是一平方厂房就是一平方,一个工人就是一个。这是传统的算法。其二是鲁宾逊夫人提出的效率单位(efficiency unit),以同样生产效率算生产要素的单位,很少人用,而在卷四分析件工合约时,我会指出夫人是用错了。这两种算法皆忽略了另一个去处。以传统的天然单位量度生产要素,其量不变,运作的挤迫度增加在某阶段可以增加产量,跟着总产量达到一个顶峯,再挤迫产量会下降,边际产量下降定律使然也。我在这里要提出的挤迫理论,可不是边际产量下降那么简单,而是在有交易费用的情况下,空置或闲置的资源或生产要素,传统的分析没有处理好。我因而想到一个生产的老板可以用价格的调校来调控生产的挤迫程度,让顾客施压。这是把我一九七六年发表的关于座位票价的思维与边际产量下降定律及成本变化这三者合并的理论了。


边际成本的挤迫效应

上述造锦盒的朋友只有一间不到一百平方米的小厂房,挤迫,但还可以增加产量。工具可以用得较为频密;小厂房可以多挤进一两个人;工人可以提升拼搏,密不停手。换言之,挤迫虽然会使边际产出下降,但有一个阶段总产量与总租值会增加。我跑过工厂无数,知道工开三更的其生产要素或资源通常还有某程度的空置,或多或少挤迫可以挤出一点产量增加。不是说产量要增加到最高点,而是老板要争取的是租值升到最高点。后者比前者先到。

再看造锦盒这个简单例子吧。因为不同的盒子变化多,不能以件工算工资。本章第二节说过,时间工资,不是短暂的,容易出现灰色地带。灰色地带愈大,直接成本愈难界定,边际成本曲线愈是画不出来。然而,挤迫出现这灰色地带开始消失!挤迫愈甚,直接成本愈清楚,边际成本于是变得清楚了。这是因为有挤迫容易衡量工人的时间产量。我在第二节提出的成本定律成立:虽然时间是委托之量,有挤迫可以容易地按产量算时间工资。

跟着出现同样重要的观察,是挤迫会导致边际成本上升得快——边际产量下降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边际产量转变之外,一般的情况是挤迫会导致工资在边际上升:赶工及加班等会提升边际工资,或要加点分红或奖金,而在中国,老板提供的膳食会丰富一点。这些增加也是直接成本,促使边际成本上升得更快。然而,因为生产要素在程度上有空置,在一个阶段挤迫导致边际成本的上升会带来上头成本的总租值上升。那是厂房、工具、老板名头等租值。也是直接成本的水、电、材料等的平均成本通常不会变。如果再增加挤迫边际成本的上升使总租值下降,老板不会再提升挤迫——加价为上也。这里要补充:刻意地用挤迫的方法来赚取的最高租值,不会比课本教的工资等于边际产量那种没有交易费用因而没有物资空置带来的租值那么高,但考虑到因为有交易费用而出现的物资空置的问题,在一个阶段挤迫会提升租值。

话得说回来,在资源或生产要素空置的话题上,我不知传统的分析究竟怎样看,也不肯定该分析是否假设没有空置。但我在这里提出的要点是清楚的:满负荷或没有空置的定义,是挤迫程度使总租值达到最高点。换言之,资源的负荷永远有弹性,而满负荷的定义只能从经济收益那方面看。说过了,传统的公司理论(theory of the firm)是没有什么值得保留的。

挤迫程度是选择的结果。造锦盒的老板是个觅价者,知道他订的价可以高一点或低一点,或生产要素可增可减。调校挤迫的方法主要是调校价格。挤迫的程度跟价格的变动反方向走。老板会订哪个价呢?会订与边际成本会合之价!可收之价高于边际成本,没有理由不增加产量,减一点价,顾客施压,挤迫度上升,边际成本上升得快。换言之,挤迫的一个效果,是把边际成本挤到售价或顾客的边际用值那里去。是的,只一种产品挤迫也会挤出这样的效果。价等于边际成本,厂房、工具等的租值会达到最高点,均衡点是边际成本等于价等于顾客的边际用值。租值的边际升幅是零,但在有交易费用的情况下,总租值会比没有挤迫为高。这租值增加是上升得快的边际成本曲线之上与售价之下的另一个三角。无效率的死三角不存在。这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用值等于边际收入的均衡。


有利可图双管齐下

让我们回头看问题。代表供应的边际成本曲线向右上升,代表顾客需求的边际用值曲线向右下降,二线相交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用值的均衡,满足了帕累托。说垄断觅价无效率,不能满足帕累托,是说产量因为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的相交点在价或边际用值之下,使边际用值高于边际成本。死三角出现,但这死三角的存在是说消费者与生产者皆有利可图而不图。

上节提到的榨取消费者盈余是生产供应者沿着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出术,可以有几种变化。本节提出的挤迫理论是生产供应者沿着自己的边际成本曲线出术,减一点价会提升挤迫,边际成本上升快得,因为边际产量下降之外其他直接成本(例如加班工资、分红或奖金等)会在边际上升。生产出售者所获的最高租值是把边际成本挤到与价格会合那点去。

沿着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榨取盈余或沿着生产者的边际成本曲线提升挤迫,二者只满足其一整个死三角消失。前者卖家的利益较大;后者买家的利益较大。二者的混合使用常见。前者可让消费者保留大部分盈余——要点是在边际上榨取;后者可让员工分享租值。无效率的三角消失会使老板、员工、消费者三方面得益。这分析容许交易或监管费用存在,但通过价格调校的安排这些费用是被压下去了。

以调校价格来调校挤迫度是我一九七七年发表的关于座位票价的思维的延伸。昔日不少行内朋友质疑,今天尽皆喝彩。不知他们对老人家新发明的挤迫理论怎样看。不是挤到无可再挤,也不是挤到产量最高,而是挤到租值最高的边际成本等于售价。一种产品如是,一家机构多种产品会有一种或以上的产品如是。这里的困难,是交易费用的存在往往导致合约的安排锁住了资源或生产要素调动的灵活性,例如签了长期合约,租金与工资不能下调。这样,当生意不景,资源出现了严重的空置,产品的售价没有以下调来提升挤迫与租值的空间!我认为这是生意亏蚀需要关门倒闭的一个主要原因。


挤迫调校与工作发放

离开了造锦盒的小老板,跑到较有规模的制造厂去,本节提出的分析依然适用,只是略为复杂。制造厂通常有多种产品,原则上价高于边际成本老板会争取制造,有时见过于挤迫导致边际成本过高,不接单,有时因为有空置或不够挤迫而求客。同样的产品在不同挤迫度之下可有不同的价。有时赶工要立刻砌出生产线,协助舒缓挤迫,员工辛苦,不补贴一点中国的小厂要多买几只鸡做菜了。一厂之内,不同的产品有些租值可观,有些租值是零。说某产品在边际上有零租值是说边际成本等于边际用值,满足了帕累托,而厂商要争取的是边际之内其他产品的租值总和达到最高点。

我也要提出工厂之间互相发放工作的现象。中国的工业以地区集中知名,除了原料及专才因为集中易得之外,互相发放工作对调校挤迫有助,是价格之外的另一种调校,可以减少挤迫度的大幅波动。更要提及的是那些所谓山寨小厂的出现,是跟着大厂搵食的。不是嗟来之食,而是好些琐碎工作大厂不胜其烦,要发给山寨小厂造。这种发放由大厂监管质量,但山寨小厂无疑是协助着大厂的挤迫调校。

引进榨取消费者盈余与挤迫效应,传统的垄断觅价无效率之说是站不住脚的。但我要问的可不是什么好什么不好,也无意改进社会。重要是这里提出的分析可以解释大家观察到的市场现象。这才是经济科学。从有解释力的角度看,边际用值等于价等于边际成本根本不重要,真实世界是否有这种均衡无关宏旨。重要的是这分析提供了一个推理架构,教我们怎样想与怎样观察才对。


(第六章完。本章原本打算推出价格分歧这话题,但细想后认为价格分歧与捆绑销售合并较为合理。这二者是第七章的内容。)

话题:



0

推荐

张五常

张五常

396篇文章 12天前更新

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

文章